时间:2022-10-03 12:57:12 | 浏览:1541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亳州市谯城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不断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工作呈现出谋划到位、重点突出、有序推进的良好态势。
人才工作有序推进
围绕产业发展,“量体裁衣”定制人才支持政策。制定出台《谯城区招才引智实施办法(试行)》,引才范围更精准,由原来的六类人才拓展到八类人才,首次把急需紧缺的本科生纳入引才范围;补贴标准更高;引才方式更灵活,采取“全职+柔性”方式,包含顾问指导、挂职兼职、技术入股、项目合作等多种引才方式;配套服务更完善,从过去只针对高层次人才的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和医疗服务等方面保障措施,扩大到硕士和“双一流”本科。为更好留住人才安居谯城,推出人才安居购房补贴政策升级版,对引进的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在首次购买住房时分别给予5万和3万元补贴。充分保证人才发展资金投入,每年设立人才专项资金1000万元,其中用于招才引智部分逐年追加递增。
围绕精准引才,“挂图作战”拓宽人才招引渠道。通过“双招双引”推介会、人才洽谈会等引资引智,吸引更多在外人才“感情回家、人才回乡、资金回流”。累计全职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193名,柔性引进高层次专家人才28名,公开引进事业单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0名,发放招才引智补贴1220万元;统计摸排各类在外人才1895名,吸引121人返乡创业,总投资93.74亿元。
围绕素质提升,“分层分类”实施人才培育培养。实施本土人才素质提升行动,采取“培训教学+竞赛选拔”模式,重点培养党政、企业经营管理、农村实用、专业技术、高技能和社会工作等六大领域人才。突出产业发展,每年选拔2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赴外开展短期培训、考察学习,分层次分领域培训培养产业发展专业技术技能人才2000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举办乡村企业家人才培训班,每年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300余人。加强对专家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连续3年举办全区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共培训280人次高层次人才。
围绕服务提质,“有求必应”营造人才舒心环境。为真正把优秀人才留在谯城、安心发展,区委区政府坚持当好服务人才的“后勤部长”,切实“把没想到的做到位,把有缺位的做完美”。通过畅通“线上+线下”问需渠道,依托“谯城先锋网”开设“人才管家”专栏,为人才提供24小时“不打烊”优质服务。建立区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每名领导干部至少联系服务2名高层次人才,制发“人才服务联系卡”2300张,常态化开展“人才大走访”系列服务活动。每月定期举办“政企畅聊早餐会”,与企业家和各类人才面对面交流,倾听意见、沟通诉求。认真解决人才创业融资、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建立人才引进编制“资源库”,解决17名自主培养副高以上职称高层次人才入编问题,发放引进人才公租房83套,每年为50名高层次人才提供健康医疗服务。
人才队伍持续扩大
出政策、建机制、搭平台、强保障,一系列有力举措的实施让谯城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全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才总数达4.29万人,51名人才享受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特殊津贴,6名人才入选“安徽省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0名人才入选“亳州市药都‘双创’英才计划”。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区共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市级以上创新研发平台53个,省“115产业创新团队”4个,皖北产业创新团队14个,全区人才、企业、团队入选总数位居全市第一。
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创新创业人才的选拔、培养、评价、任用、流动、激励和保障机制逐步健全。2021年,谯城区入选“安徽省人才强县(区)培育典型”。
人尽其才服务发展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还得清楚地看到,谯城区在人才队伍规模和结构、区域吸引能力、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区委书记周霄认为,发展的制约在人才,希望也在人才。面对发展之需、人才之困,谯城该咋办?行动最重要。
从现在开始,谯城将突出“引育留用”,全力助推“六区建设”发展,聚焦“急需紧缺”引人才、聚焦“强基固本”育人才、聚焦“倾心服务”留人才、聚焦“人尽其能”用人才。
谯城区将紧扣发展大局,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观念,既做实“基本盘”,又瞄准“高精尖”,推动形成定位清晰、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的人才计划体系,使全区人才总量更大、质量更优。同时立足“六区建设”,服务中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花茶大健康等产业发展,重点引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要围绕“世界中医药之都”核心区建设,加大中医药专家、中医药产业技术等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形成以人才引领产业、以产业集聚人才的生动格局。
另外,谯城将有计划地遴选支持一批技术人才、乡土能人和青年才干,结合好当前的能人库试点工作,有针对性、方向性地实施一批专项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人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在乡镇基层、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实践中出成果、强本领、增价值,为人才成长“搭台子”“压担子”。坚持把“人才满不满意”作为首要标准,用活用好生活奖补、科研支持、产业化基金等政策,拿出就业、生活、租房、社保、创业培训等全方位政策大礼包,让人才感到生活放心、工作舒心、事业顺心,最大限度解除后顾之忧。
周霄表示,只有把人才真正用好用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发挥人才效能,才能更好地实现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四位一体”,以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赢得竞争、赢得未来。谯城区将依托“一网通办”平台,建立人才诉求“一窗受理”、服务“一站供给”、发展“一帮到底”的服务闭环,构建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健全政府、社会、单位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真心实意当好服务人才的“店小二”,让优秀人才心无旁骛干事创业,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刘景侠 王佳音)
五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如何进一步推动消费升级,释放国内消费潜力,将是十四五期间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础,在其中,以信用卡为代表的消费金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以老旧小区、老旧产业功能区、传统商圈、特定历史文化区为主要对象的调整型城市更新片区,坚持“双控、双增、双优”,循序渐进推动“微更新”,重点推进“一带一核四片区”综合整治。向南加快建设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南宁现代工业产业园、南部科创新城,布局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过去五年,南宁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一直奔跑在创新路上,用“新”实现高质量发展。让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南宁努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过去五年,南宁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漂亮“答卷”。
《南宁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草案公示中心城区变“14”人口规模达千万级规划到2035年,南宁市域常住人口1190万,其中城镇人口1000万,城镇化水平84%;主城区形成“双核双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双核为埌东—东盟商务中心、五象综合服务中心;
农生文还详细了解南宁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情况,强调要积极做好我市轨道交通相关规划和项目策划等工作,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更多支持,不断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覆盖面和服务品质,更好满足市民高质量出行需求。农生文强调,要高效推进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科学调度、优化工期,推动规划项目早日开工建设、投入运营。
未来三天,预计成都多云天气为主,多分散阵雨或雷雨,个别地方有大雨到暴雨:17日晚上到18日白天多云,有分散阵雨或雷雨,个别地方大雨到暴雨,雷雨时伴有短时阵性大风,气温26~41℃。18日晚上到19日白天多云,有分散阵雨或雷雨,局部地方大雨到暴雨,气温25~40℃。
在制造业方面,增长极功能显著增强,其中智能新能源汽车成为新片区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张宏韬说,“面向未来,临港加快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滨海城市,上海将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前沿产业集聚区、打造新兴产业改革发展的创新试验区、打造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样板区三个方面重点支持。”
【经济界面】跑出高质量发展的“深圳速度”——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三周年观察光明日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尽管内涵更丰富、要求
南方财经全媒体 见习记者陈思琦 深圳报道 8月18日,深圳迎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三周年。三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下发。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
在广东,到底有多少湖南人?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说,有近两千万人;还有人说,至少有1300万人。在湖南的农村,基本上整个村子里的富余劳动力,南下的人占了绝大多数。逢年过节,到处都是悬挂广东牌照的私家车,把回家的路堵得水泄不通。在湖南省,当地的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