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3 11:21:37 | 浏览:2538
前两天写了一篇关于我的家乡——蒙城由来的文章,有不少支持的声音,在这里感谢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和远方的亲戚邻居们,感谢你们的支持和鼓励,也感谢你们的互动,让我们彼此虽有距离却也能够亲密无间。当然嘈杂的羞辱和谩骂也是存在的,既然选择在这个平台上释放自我,我不可能取悦每一个人,当然如果你想在这里放(fa)飞(xie)自我,这个平台也是可以容忍你的存在的,因为你的存在,衬托了这个社会的和谐,也正是因为你的存在,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总之,感谢,感谢所有到场的人!
有一个地方,我们可以张口就羞辱她,开口就抱怨她,却总是容不得别人说她斑点不好,这个地方叫做家乡。我的家乡,美丽的大蒙城,纵然日新月异、高速发展,引得无数投资商前来助阵,但是家乡的变化也使得即将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90後一代无限缅怀。
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在高楼崛起、高铁铺陈的时候,蒙城正变得熟悉又陌生!一些东西正在崛起,有些东西却渐渐的消失了……
今天,我就带着大家一起回味一下我们记忆中的"大蒙城"。曾经大街上那些习以为常的画面,那熟悉的地方,想念的味道,如今……
爆米花、麦芽糖、糖稀、棉花糖......不知不觉,那些好吃鬼们曾经喜闻乐见的小零食,已经只存在于大家的脑海之中。
爆米花
黑色葫芦状的"炮筒"炉子在柴火上转,不一会儿就会听到"砰"的一声,白花花的米泡儿就哗啦啦出来了,香惨了!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麦芽糖
"铛!铛!铛!......"小时候每当听见有节奏的铁锤和铁片发出的声音,就知道是卖麻糖的来了,高兴的找父母要钱去买,买一块半天都舍不得吃完,而现在知道的孩子还能有几个?
糖稀
焦糖色的糖浆在两根竹签之间拉出长长的丝,浓浓的麦芽香味慢慢散开,舌尖尝到的是丝滑润泽的香甜,吃拉丝糖的乐趣便在于此:口感香糯,入喉津甜,无限留念、无限回味。
棉花糖
竹木签子悠悠地转啊转,竟然转出了一朵又一朵白云。甜甜的,软软的,好像幸福那么大。放学后买一根,香甜感觉满溢心田。现在也卖的形状颜色多了起来,但是再也没有童年的感觉!
那些年,茶馆的香烟是论支卖、家里锅破了喊师傅上门补、刀钝了有磨刀匠、屋漏了找捡瓦人、有时候还有牵起马就来你家门口照相的……
户外剃头匠
一个煤炉子烧一锅开水,一根板凳,剃一个头块把钱,绝不多收,师傅手艺好,平头剪得那叫一个顺,如今已被各种高消费的理发店替代了。
吹糖人
肩挑糖担走街巷,手敲铜锣哐哐哐,引来孩童齐围观,吹个糖人好漂亮。
上世纪80年代初,几分钱或几个牙膏皮就可以换一个糖人儿。如今儿童的玩具多了 ,糖人儿不再是哄孩子的玩物了,却已被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受到重视。
捏面人
在过去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捏面人的手艺人,背着个小木箱,挑着挑担,现捏现卖。各色面泥、刮子、竹签、梳子、剪刀这就是老手艺人走江湖捏面人的全部家当。如今走街串巷捏面人的挑担已经很少见...
钉秤匠
做秤是个精细活儿。在这"斤斤计较"之间,钉秤匠付出了他的青春与汗水。精工细作,毫厘必究,只为了手艺人的那份承诺。
修鞋匠(皮匠)
修鞋,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个行当。我国皮鞋出现得很早,有文字描述的可溯至殷周。到了唐代,连女人都穿上了皮鞋。
路边的修鞋铺,和繁华的现代都市,和快速的机械化时代如此不同,它们的存在是一个城市的怀旧,也是上一个时代价值观的回响。
打铁匠
"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是旧时打铁匠的真实写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打铁匠和铁匠炉,似乎要在无声地漠视中趋以末路,悲怆地踽踽而行。
弹棉花
小时候家家户户要做被褥都会去找弹棉花的工匠,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一堆棉花被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小时候有新被子盖也是很幸福的事!
磨刀匠
"磨剪~~子,菜刀咯~~~~",长吆喝似乎总会或近或远的响起。老大爷扛着一条板凳,上面有磨刀石,齿轮什么的,看他拿着菜刀在磨刀石上哗哗哗的来回磨着,不一会儿菜刀就像新的一样了?
修表匠
放大镜、酒精灯、镊子,还有灵巧的手是他们的兵器。小作坊里凝固了他们的人生画卷,见证了时间的游走。
修钢笔
旧时的人们崇尚节俭。钢笔坏了能修则修,几分钱费用、几分钟工夫,一支被损坏的钢笔就获得"新生"了。如今计算机的普及和笔业的发达,钢笔逐渐被代替,修钢笔就自然地被社会淘汰了。
补锅
以前谁家的铁锅烧穿了,又不舍得丢的话,就拿出来给师傅补一补。很多人家的锅都是补了再补,一用就是好几年。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锅破了就换新的,而补锅这个手艺就渐渐地消失了。
老蒙城的吆喝声最能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穿梭于小巷中的买卖人,洪亮的吆喝声成了一代人的记忆。
冰棒~豆砂的冰棒~五分钱一个
早年,蒙城的街头巷尾时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吆喝声。小时候,高一声低一声的吆喝,常常响起在街头巷尾,伴随着木块敲击木质冰棒箱子的"啪啪"声响。
"酒瓶破烂拿来卖!"
那时收破烂的不像现在骑三轮车或推板车,而是挑着一副箩筐沿街吆喝,大家也称他们叫"挑高箩的"。
"磨剪子、磨刀唉"
磨剪子唉,磨菜刀的吆喝声故意拉得很长,一声接一声从巷里传出,就像童谣一般,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
如果时间可以冻结,我希望可以生活在20年前的蒙城。无忧无虑,幸福感爆棚!那时候,没有私家车,出行的话基本就靠28大杠自行车,28大杠自行车是那时候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以前爸爸带我逛街就骑它!
现在只有越来越宽的马路,越来越贵、越来越多的汽车,路边的风景也都是千篇一律的楼房。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这种印花的老粗布床单,一到天气晴朗的日子,两棵树上系根绳,就开始晒被子!
那时候,最期待的就是跟妈妈爸爸去街上,然后缠着爸妈买糖葫芦,买零食。跟在屁股后面,感觉世界好新奇。后来才知道,世界很大,可最好的时光还是跟在爸妈后面的时候!
那时候,我们的零食少的可怜,但是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尝到这辈子最好吃的东西。以前家里有老人,过年来小辈的来拜年,果子,馒头和大包子,是这辈子吃的最好的零食!
那时候,没有可乐,雪碧,冰糖雪梨。但是有几分钱一根的雪糕和橙色的汽水,夏天吃上一根冰冰凉的雪糕,喝口鲜汽水,你一口、我一口,那种内心的满足,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过了!
那时候,那时家里的东西放到现在都是古董。一台黑白电视机,半个村的人都凑过来看,一起聊聊新闻和家长里短。
那时候,小学生成为少先队员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总是觉得自己胸前的红领巾格外的鲜艳。
那时候结婚不看家庭,就看小伙人品怎么样了!那时候的姑娘愿意跟你一起吃苦,为未来奋斗!那时候结婚没有录像,没有司仪,没有彩排!
甚至只有一身红衣服,连婚纱都没有,只有新娘新郎脸上幸福的笑容。那时候,有说不完的记忆,道不完的往事.....
而现在,我们却只能回忆了!
越发展,越消失!
历史的车轮在前行,时代在快速变化,很多新奇的东西冒出来了,很多熟悉的东西逐渐退位消失!
蒙城,一座正在崛起的城市!
蒙城,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贵阳位于我国西南,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今天,《百年百城》来到贵阳,看这座生态之都,如何发展成数据之城?现在每天有1.6万多台甲醇出租车穿行在贵阳的大街小巷。据统计,每年贵阳甲醇出租车可替代汽油约15万吨。贵阳作为国家工信部甲醇汽车
作为地级市市区,黄州区是唯一黄冈的市辖区。2020年,黄州区实现经济总量241亿元,位居黄冈第四名;黄州区常住人口为45万人,位居黄冈第八名。尽管黄州区体量不是很大,但它却是黄冈地区的“大脑中枢”和“总指挥”。黄冈市区: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
11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京共同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9:超大、特大城市:健康基准与理想标杆》,对我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291个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在这份报告中,濮阳成绩亮眼,濮阳城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铮 文/图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营造热烈、祥和、欢乐、和谐的节日氛围,展示鹤壁市淇滨区城市美好形象。9月25日-26日,凤凰网河南组织策划“同庆70华诞·凤观淇滨满城之美”专题报道活动,走进鹤壁市淇滨区,聚
本文所有数据来自网络,不可作为官方发布的真实情况,同时也是小编自己个人的一点看法,如有不同声音,请私信或者评论,谢谢大家。本文内容,是小编原创。安徽近年来发展迅速,今年上半年GDP总量已经进入全国10强,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安徽任何一座城市。近
务实重干创一流 凝心聚力惠民生——南阳市宛城区高质量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综述开栏的话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城市管理工作目标和要求,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必备要件和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数字化城市
1月29日,2021年邯郸市首列中欧班列开行。(河北日报资料片)通讯员郭广跃摄在邯郸市邯山区,高端商贸物流发展春潮涌动。伴随响亮的长鸣,中欧班列“邯郸国际陆港”号从邯郸货运站驶出,经满洲里出境,奔向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开启了2021年邯郸中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