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一向认为,热爱家乡的人才会热爱祖国,才能重情重义,才值得交往。可是,对我的家乡,安徽省北部,毫州市涡阳县,我实在是热爱不起来。我在涡阳县生活了15年,先是在一个村子里,然后去县城读高中。考上大学后离开那里,从此就很少回去了。那个地方,一望...
我一向认为,热爱家乡的人才会热爱祖国,才能重情重义,才值得交往。可是,对我的家乡,安徽省北部,毫州市涡阳县,我实在是热爱不起来。我在涡阳县生活了15年,先是在一个村子里,然后去县城读高中。考上大学后离开那里,从此就很少回去了。
那个地方,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河渠纵横,土地肥沃,四季分明,宜业宜居。还可以加上历史悠久,是中国最早种植小麦的地方,是商朝的发祥地,大大鼎鼎的先哲老子就是我老乡啊!而且,在我的记忆中,那里就没有遭过灾,水灾旱灾地震什么的,全没有。
可是呢,那个地方却是非常的穷,GDP非常的低(人均更是惨不忍睹),是大大拖安徽后腿的地方。我这些年走南闯北,西藏新疆云南内蒙都去过,发现好像哪里都比我的家乡富裕(这话有些夸张)。
很长时间,我不明白为什么位置那么好,环境那么好,文化积淀那么深厚的地方,怎么就那么落后呢?甚至,还可以把那片地方划大一些,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西南部,都不怎么样,人口稠密,经济落后,社会事业也非常差。
我回老家的时候,一般在阜阳下车,然后坐汽车回涡阳县城。只有70多公里的路程,却要开两个多小时。有一小段路,路况非常差,坑坑洼洼,我读初中的时候是那样,读高中的时候是那样,读大学的时候还是那样,现在工作十几年了,还是那样。按理说,平原地带修路最方便不过,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去修好它?
因为我比较爱读书爱思考,为家乡的落后想过这些个原因——
1、生存条件太优厚,反而丧失了“挑战—应战”的效应,当地人好像没有什么危机感。有了钱都拿去消费了,缺少积累,疏于建设。这就像世界经济地理中的“资源诅咒”,资源太丰富发展起来,条件太差了也不行。
2、国家不重视,没有投资,也没有规划。平原嘛,就去种庄稼吧,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同时,那里又不像贵州云南那么艰苦,所以也就没什么扶贫开发、对口帮扶之类的。
3、当地的工业没有发展起来,于是农民就去打工。他们打工与四川人又一样,四川人离家太远,在外面就一门心思地干,而我的家乡人在外打工时还想着家里的地,每年回家两次收麦收豆,搞得老板挺郁闷。结果就是,地没有种好,只有两样,冬小麦与夏大豆,在外打工也没打好,创业的也不多。还有一个后果是,土地流转不起来,小岗村那么有名,还不是种庄稼,比温饱强些?
以上这些思考总感觉没有接触到实质,我不满意!
现在开始说到寿光了。
今年8月18、19日,受台风影响,寿光连降大雨。同时,降雨又导致弥河流域上游冶源水库、淌水崖水库、黑虎山水库接近或超过汛末蓄水位,为了防止溃坝,泄洪了。于是,寿光被泡在一米多深的水里,蔬菜被毁,猪羊家禽淹死,到手的收成化为乌有。
据初步统计,寿光县死亡13人,失踪3人,坍塌房屋9999间,20多万个大棚受损,直接经济损失92亿。
前面我讲过,我的家乡在我记忆中没有遭过大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建国后三十年里,政府组织修筑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但是,如果再向前追溯,皖北,包括更大范围的豫东、苏北、鲁西南,都属于黄泛区,是黄河发水淹没过的地方。于是,现在看来非常好的生存环境,在以前却是非常差的。
涡阳县,本来离黄河非常远,按理说不应受其害。但问题是,黄河进入河南以后,在平原上奔流。因为含泥沙太大,悬河产生。一旦上游暴雨,黄河就有决堤的危险。有清一代 260 余年间,不计晚清改道后下游民埝的漫溢决口,仅有案可查的决口次数就达 170 多次。这一决口,水就向下游流,就形成了黄泛区。当然,没有洪水的时候,它是黄淮海平原,是种庄稼的好地方。
安徽北部更倒倒霉的还在于,本来这里有一条淮河,以及它周边的颖河、涡河(涡阳即得名于此)等支流,滋养着我的前辈们。但在宋代,黄河多次改道夺淮入海,带来大量泥沙,把淮河的入海口给填平了,积出一个洪泽湖,多余的水又跑到了长江,从那里流向大海。
从此以后,淮河流域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就这样,原本非常文明富裕的地方,在宋代以后非常沉寂,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都不行了。直到今天,这里也不太好。
因为我最近研究心理学、教练技术,在这里就用相关知识做一下解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存环境决定文化心理。当灾难频繁发生,家园不知何时又会被洪水冲走,那么,他们也就不想去积累,不想搞建设,不想发展社会文化事业了,人就变得短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太稳定,社会秩序变得脆弱而功利。我冒着被家乡人骂的危险,不得不承认,那一片大地上的人,不怎么务实,眼界不太宽,素质不太高,民风不太好。
我说这话是非常痛心的。我自己离开了家乡,不是站在远处指责他们,而是我把这当作一种扩大了的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家乡的剖析与理解,我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知道了我们为何是那样的人,知道了为什么有这样的现状。
寿光依靠现代科技种出了蔬菜、水果以及其他农产品,他们非常富裕。但尽管如此,这一次洪水还是让太多的人扛不住,多年积累一夜变穷人。再想象一下我的先辈,那时候没有强有力的政府,没有人愿意帮助,独自面对着一次次灾难,该是多么无助、多么愤懑!
今天,淮河重新有了入海口,全领域综合治理,水灾已经非常罕见了。但是,上千年来形成的文化心理,形成的民风民俗,还没有完全适合现代社会。但我对家乡的未来有信心,毕竟那里曾经是中国最好的地方,有着勤劳而智慧的先民,后辈们在奋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