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3 12:54:18 | 浏览:963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做好有效衔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去年以来,亳州市谯城区多举措发力,精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可谓亮点频现。
高位推进乡村振兴
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做好有效衔接。谯城区不断健全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机制,累计开展十二轮动态管理工作,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自然增加123人,自然减少2069人。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集中排查。发现问题7325条,已完成整改;按照应纳尽纳工作要求,严格监测识别程序,2021年新识别监测对象93户277人,安排帮扶责任人75名,落实帮扶措施506条。全力巩固“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成果。落实“四带一自”特色种养提升工程资金3678万元,发放教育资助资金2313万元,资助学生42225人次,全区脱贫人口60140人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应保尽保,享受“351”政府兜底4771人次、支出404万元,享受“180”慢性病门诊119488人次、支出 740.26万元,慢性病门诊费用报销比例达94.29%。发放农村低保金23610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203万元、孤儿基本生活保障金1558万元。完成危房改造249户,拨付到户补助资金590万元。完成农村饮水工程维修养护33处。
围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高位推进乡村振兴。坚持顶格推进,明确发展定位。聚焦“六一战略”实施,围绕“世界中医药之都”核心区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去年累计安排乡村振兴资金3.54亿元。全年选派科技特派员71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700人次。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围绕产业兴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谯城区大力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两强一增”行动。建设15个优质专用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片、14个玉米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全面提升粮食绿色生产水平。全面推行“包村联户”农技服务。农业机械注册登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12608台。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329.79万元。实施农机深耕整地作业任务30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5%以上。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建设10个万亩连片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辐射带动全区发展优质专用小麦114.23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订单生产面积99.28万亩。2021年度1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居全省前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中药材种植面积保持在85万亩,标准化种植面积28万亩。全年完成蔬菜种植面积75.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37万亩。大力发展朝天椒规模种植,落实奖补资金835万元。积极推广古井镇羊肚菌、十河镇大球盖骨菌等特色产业发展,食用菌培植面积达2200亩。
加快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建设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5家,加快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深入推进“双招双引”,积极组织“文化旅游、乡村振兴、食品制造及一二三产融合产业链”招商,上报有效招商信息52个,总投资达72.6亿元,其中已签约项目9个,签约资金10.56亿。实现网上农产品销售超26亿元。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围绕生态宜居,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5110户改厕任务,卫生厕所逐步普及;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所有村开展了村庄清洁行动;完成村庄规划分类和试点工作;建立有毒有害垃圾“户集、村收、镇储、区转”四级回收体系,全年回收有毒有害垃圾约270吨;全面建立河湖长促进机制,及时整治河道突出问题,彻底解决了100余户村民生活污水直排龙凤新河的水污染问题。定期对相关责任河湖开展河湖巡查调研活动,并对巡查发现的河道问题进行现场交办,做到立行立改。创建了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林拥城”现代林业示范区;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森林村庄4个,森林村庄创建率达到30%。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7%、秸秆产业化利用率达47.9%;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技术覆盖率达91.6%、小麦化肥利用率达41.2%。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248公里;实施危桥改造项目34个。
围绕乡风文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农村文明创建活动阵地。创新设立“1+24+274+N”四级工作体系,积极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作用,成立600余支志愿服务队,在农村地区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1万余场,举办“助力乡村振兴 共建美好家园”农民广场舞大赛、“非遗展演进乡村”等活动100余场次。开展文艺家进基层活动,持续为农村孩子开展书法、绘画、舞蹈等公益培训班,受益人数已达2万余人。为全区250个农家书屋配送图书17750册。
倡树农村文明新风尚。开展“移风易俗 弘扬新风”系列宣传活动300余场。全区村和社区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并制定章程,完善村(居)规民约,实现“两个全覆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去年全区6人入选“中国好人榜”、3人入选“安徽好人榜”、12人入选“亳州好人榜”、19人入选“谯城好人榜”,中国好人获评数量连续3年排名全市第一并走在全国县(区)前列。
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围绕生活富裕,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完善公共服务,全区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建设,完成率100%。持续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和“千医下乡”行动。完成4所区级特困供养中心升级改造。为全区14785名农村低收入的失能失智老年人发放补贴,覆盖率达到73.9%。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100.7%、96%以上。
推动“两改革一发展”。深化农村“三权分置”改革,全区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18万亩;推进“三变”改革,参与“三变”改革的农户数29613户,“三变”改革的项目数284个,其中通过资源资产资金入股开展“三变”改革的村181个,财政累计资金投入16086万元。持续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采取“联合体、组合投资、优先股”模式,确定扶强扶优村24个、扶持薄弱村12个,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等配置,提升产业层次。全区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强村36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发展到8242家、占全市的29%,注册家庭农场发展到约2655万家、占全省的13.3%。全年推荐13家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申报2021年度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合作社。(刘景侠)
“赏稽山鉴水,游千年古城”,2021首届绍兴市越城区文化旅游嘉年华于7月30日晚正式启动。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陈祖勇“赏稽山鉴水,游千年古城”,是7月30日举行的2021首届绍兴市越城区文化旅游嘉年华启动仪式上公布的越城文旅形象口号。“稽山鉴
来源:【舟山日报-舟山网】定海发布“红蓝榜”,立项14个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出台多项举措 增厚村级“家底”“街道两个村最近盘活资源,把村里的码头、仓库租给了客商,实现了集体资产增值。”近日,小沙街道增辉村、毛峙村因为上半年集体经济发展出色,上
什么是幸福?是加班回家后的一碗热汤,是不经意的回眸看到和善的微笑,还是一家人在一起的热闹与温馨……一千个人对幸福就有一千种解读。而对老旧小区的居民来说,幸福是什么?是楼道干净亮堂了,是楼前多了一处小花园,是无论时代多久远,总有人惦记着、付出
鄂城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关于解除凤凰街道、古楼街道、西山街道临时管控措施的通告(2022年第16号)自9月19日报告4例无症状感染者以来,在省、市防指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勠力同心、并肩作战,广大市民全力支持、积极配合,群策群力投入疫情歼灭战
9月5日,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在集中隔离人员核酸检测中发现1例无症状感染者。其活动轨迹公布如下:无症状感染者7:男,山城区红旗街街道朝阳小区居民,宝马集团发电岗位工人,系无症状感染者6的同住亲属。8月27日,9:40到建设街建设粮油烟酒百货店
河南经济报 记者 曹永飞 通讯员 唐显 王欢为解决审计干部队伍在政治意识、能力素质、纪律作风、机关建设等方面问题,着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近日,鹤壁市山城区审计局开展了“五查五促”能力作
这个十一,很多老乡都得想着出门逛,在乡村的在忙着收稻。十一假期第三天固始乡村秋收已经基本上结束了,这种乡村生活,年轻一辈是无法理解也没法体验了。秋收后的方集镇驻马村和沙河村再往南就是二道河了今天拍的大景,应该可以看到你家今天气温最高达37℃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原创稿近年来,安庆市宜秀区人大常委会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和代表作用,逐渐从“会议室”走向“田间地头”,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路上的人大实践。履职最前沿。实地走访、现场查看、面对面提问,最能发现问
巍巍下骆山,滚滚汲河水。他披星戴月,风雨无阻,往返于叶集区姚李镇南部漫山红村的乡间小道。上门看病、义务宣传卫生健康知识……不是在坐诊,就是在出诊的路上。30多年来,村容村貌在变化,医疗条件在改变,但他坚守的医者仁心从未改变,他就是漫山红
广阳区农村公路总里程达560公里建成主城区至周边镇(街道办事处)半小时交通圈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王满凤 河北日报记者孟宪峰)近日,廊坊市广阳区被授予“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2021年以来,广阳区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美丽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