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3 11:10:37 | 浏览:1760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原创稿
安徽省涡阳县道远工艺品有限公司成立6年来,产品远销欧美,年产值6300多万元,其产品研发成果对整个行业贡献已达数十亿价值。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2000多人务工增收,成为返乡创业的典范、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少年立志,外出学艺
“这是刚刚加工好的产品,现在通过集装箱发往德国。”1月17日,笔者一行走进涡阳县道远工艺品有限公司,发现公司负责人卢磊正在指挥工人把包装好的工艺品装车外运。看着一辆辆满载产品的集装箱车离开厂房,卢磊清瘦的脸庞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20多年前,家境贫困,我兄妹5个,父亲靠着给人家扛水泥挣钱养家糊口。”卢磊说,因为上不起学,15岁时他就外出打工挣钱。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作为兄妹老大的卢磊成为全家人的顶梁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我15岁那年去浙江打工,因为年龄小身体弱没有人要,没有工作吃住就没有了着落,就只好住进了山上的寺庙里,饿了吃供品。”说起打工的往事,卢磊语气低沉起来,眼里闪出一丝泪花。第二年,在热心人的帮助下,卢磊进入浙江一家村企打工,开始学习工艺品制作。为了生计,为了养活全家人,他每天干最累最脏的打磨工。由于工作积极肯干、不怕脏累,很快卢磊便得到了工友们的认可和老板的赏识,随后他就被推荐学习彩绘技术。
工艺品展厅。涡阳县委宣传部供图
“当时学习彩绘技术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传本地人,不传外来人,技术封闭。”卢磊说,为了学到彩绘技术真传,他下足了功夫,实在没有办法就偷学、自学,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学习了2个月后,卢磊就出师了,随后他又开始学习油画艺术。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后,卢磊的技艺达到顶点,从普通工人一跃而成为了一级设计大师。
“做了4年设计工作后,感到不满足,我开始挑战自己,大量学习和掌握国外人文景观,做出来的产品全部出口畅销。”卢磊说,后来他就在浙江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经济效益良好。3年后,在返乡创业的大潮中,在涡阳县委、县政府的感召下,卢磊于2016年3月回到了家乡。经过一番市场调研,2017年卢磊投资1000多万元创办了涡阳县道远工艺品有限公司,公司取名“道远”正是取自“任重而道远”,这也表明了卢磊回乡创业的坚定决心。
“我热爱我的家乡,我要在家乡创业,为家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卢磊动情地说,他还从浙江带回来15家工艺品加工单位共同返乡创业。
变废为宝,出口创汇
走进涡阳县道远工艺品公司展厅里,木质小凳子、手工编织的挂件等工艺品,大大小小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更令人赞不绝口、连连称奇。“这是一个圣诞礼品,上面有松枝松果,全部是用本地废弃的树皮树枝加工制成的。”卢磊随手拿起一个工艺品介绍,“每年都能出口3万个,数量多,一个订单就是27万元。”
道远工艺品有限公司里,职工们正在加工工艺品。人民网 王锐摄
桌子、镜子、帽子、椅子、门帘等工艺品挂满了墙上,铺满了地上,甚至过道里都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产品,其原材料全部来自于本地的秸秆、蒲草和腐烂的杨木、桐木。“工艺品的制作都是变废为宝,家里不用的玉米壳在这里都变成了宝贝。”卢磊说,目前公司利用秸秆、树枝等开发制作的工艺品有一万多个(件),产品全部销往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
“产品出口欧美,最便宜的一件多少钱?最贵的多少钱一件?”笔者很感兴趣地问。“便宜的2元钱,贵的1000多元。”卢磊回答说,特别是手工编织产品,备受客户青睐。
卢磊介绍,公司每年利用秸秆数量超过10万吨,不仅如此,公司每年还回收加工旧衣服、废布料等,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制作外国文化产品,环保无污染、可降解。公司有自己的产品设计开发工作室,招聘大学生进行学习和创作设计开发工艺品,形成自己的“波西米亚”风格。除此之外,公司还利用网络销售产品,有自己的网店“道远之家”,在“淘宝”上开设了销售店铺,运营微店。
卢磊介绍,公司当年建成投产,产值900万元,第二年产值1800多万元,目前年产值6300多万元,年纳税超百万元。“目前公司要做好产业链,只有产业链完善了,做好产业链上下游,本地的工艺品企业才能抱团发展,取得更大的成绩。”卢磊说,涡阳县道远工艺品公司发展6年来,得到了省市县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关注和支持,特别是在2021年安徽省农产品交流大会上,省领导对涡阳道远工艺品公司利用秸秆加工出口创汇的农产品很感兴趣。
村村产业,人人就业
“我常年在公司里打工,干活不累,既能挣钱又能顾家,幸福的生活唱着过。”在涡阳县道远工艺品有限公司里,工人康莹正在忙于加工工艺钥匙盒。另一边工人史荣荣正在加工装饰镜。康莹、史荣荣说,她们每天上班都是加工工艺产品,每月工资6000多元。
产业的兴旺发展,离不开当地资源的先天优势,反过来又能带动本地人员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形成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目前道远工艺品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全镇2000多人务工,全部实现了村村有产业、人人有就业、户户能增收的目标。”高炉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该公司生产的工艺品加工费用不同,有0.5元、0.6元的,也有一元的,产品不同价格也不同,工人都是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工人邵素平说,她是一个熟练工,数分钟就可加工好一个产品,月收入近万元。该公司管理负责人介绍,工人都是周边乡镇的,路程近,上下班方便,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产业链的拉长,返乡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年轻人也逐年增加。“公司里每年也招聘大学生进厂务工,他们可以学习产品设计开发,工资待遇比普通工人更高。”卢磊说。
因工艺品加工简单易学,进厂务工人员经过培训,很快就能掌握产品加工技术,渐渐地就有工人开始在自己家里加工生产工艺品,建立家庭加工点,然后把加工生产的产品送到公司,公司按件支付工资。“我原来也是在道远公司打工,后来在自家大院里建了加工点,到现在已经干了5年了。”高炉镇何楼村村民何凤瑞说,他开始是带领全家人干,后来逐渐扩大加工点,带动全村人就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随着何瑞凤家庭加工点的不断扩大,就业人员也越来越多起来。为了扩大生产,何瑞凤于去年外租了一处厂房,安置本村16名人员就业,年产值100多万元,年收入30多万元。
“我身体不好,不能干重体力活,村里有工厂,我可以干,每天能加工产品300多个,年收入近万元。”脱贫户潘素兰说,她虽然身体残疾,但在工厂里加工生产工艺品时完全能够胜任。工人宗侠说,她在工厂里干活很自由,想干就干,每天在工厂里打工还不耽误接送孙子上下学,“家门口打工挣钱给我们带来了福气啊,真好!”
像何楼村这样的工艺品加工点,道远公司在全县各镇街有36处,其中仅高炉镇就有12个加工点,带动1000多户2000余人就业,脱贫户有200多人,30多名残疾人。“高炉镇如道远工艺品公司这样上千万资产的企业有15家,真正实现了镇镇有企业,村村有产业,人人有就业。”卢磊说。(蒋庆章 裴严凤 刘斌)
最新规划来了!你熟悉的白云机场要“上新”!白云机场T1将实现“大变身”计划整楼翻新白云机场1号航站楼(简称T1)计划“大变身”,在6-8年内完成整楼翻新改造,现正进行创意征集招标。T1、T2“合体”5条指廊打通连成国际区近期规划目标年为20
小叶紫檀,学名“檀香紫檀”。只有小叶紫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紫檀,其他所谓的“檀”,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紫檀,我国明清家具所用的紫檀木就是檀香紫檀。目前市场上有些木材,挂了紫檀的名造成了市场混乱,这次就给大家好好理一理那些容易混淆的真假“紫檀”。
中新网成都6月4日电 (记者 王鹏)近日,“成都女孩近视1500度与过量摄入甜食有关”的消息引发公众关注。近视为何与过量摄入甜食有关?四川省医学会眼科专委会青年委员、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主治医师邓铂林4日告诉记者,过量摄入甜食会影响人体对钙的
1.眼睛会越变越小近视眼的人不带眼镜只可以看清近处的东西,看远处的就很模糊,需要眯着眼睛才能看清,长时间的眯眼会让眼睛变小,眼睛小就会显得整个人没有精神,明明不戴眼镜是为了让自己变美却没想到会适得其反,所以近视后要及时佩戴眼镜,只要度数准确
现在我国近视的特点是近视发生低龄化、高度近视比例高的趋势明显[2]。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2018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2020年,教育部公布的青少年视力调查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观看电子屏幕时间增长、户外运动
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必须是高颜值脸蛋的标配,然而,有些近视的朋友发现,随着自己戴眼镜的时间越来越长,眼睛逐渐地有些变凸变形,原本炯炯眼神的眼睛变得无精打采,显得极不协调。同时,眼睛变凸变形是在戴眼镜之后发生的,大家也就自然而然地把眼睛变凸变
绝大多数近视的人一至两年会换一次眼镜,可是眼镜无意中损坏或者近视度数增加,都需要重新配戴眼镜。配镜的时候,配镜人员会向近视的朋友推荐,是否需要加防蓝光或者配变色眼镜?很多近视的人对于近视镜是否需要加防蓝光功能或者配变色眼镜有很多疑问,变色眼
近视眼镜这东西,想毕有近视的值友应该都大概知道--暴利行业。随便进一家眼镜实体店,完全叫不出名字的镜架、镜片就是好几大百。如果你想叫得出名字,那基本得上千。话说,近视眼镜也“基本”属于消耗品,如果眼睛保护的不好,估计两三年就得换一副,因为度
暑假到了,家长们最担心的莫过于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会对孩子的视力产生较大负担,不少家长朋友一方面担心孩子的视力问题,同时对于孩子暑期近视防控、好的用眼习惯的养成也不是很了解,内心颇为焦虑。假期确实是青少年近视高发期,稍不注意近视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在中老年人群中,视力低下(即难以辨别一定距离内的字母或数字)与抑郁症有关。经过多次调整,对英国生物库研究中超过11.4万名参与者的数据分析显示,视力障碍与患抑郁症的风险高出19%有关。此外,成像结果显示,在视力不佳的人群中